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

举办比赛和开设课程,创造学校体育

母婴育儿 2024-05-21 浏览(697) 评论(0)
- N +
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的学生们进行花式跳绳练习。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的学生们进行花式跳绳练习。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进行足球比赛。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进行足球比赛。海淀区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趣味沙包投掷活动。本版图片/学校供图海淀区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趣味沙包投掷活动。本版图片/学校供图

  操场上,伴着《孔子曰》的古风音乐,学生不断挥舞着手中的七彩跳绳;“一二、一二……”,拔河绳子两端,同学们拼尽全力;攀爬架前,攀爬小健将跃跃欲试……大课间,北京中小学校各展所长,活动丰富多彩,体育氛围浓厚,而这只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缩影。石景山区古城二小分校的学生在练习花式跳绳。操场上,伴随着《孔子曰》的古乐,学生们不停地挥舞着五颜六色的跳绳。“一、二、一、二……”,在拔河绳的两端,学生们拼尽了全力;在攀岩架前,攀岩运动员跃跃欲试...大课间,北京各中小学校各有所长,活动丰富多彩,体育氛围浓厚,这只是北京市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纵深推进“双减”,以体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口,推动五育融合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学校体育真正做到名牌有品牌、校校有特色、逐班竞技、人人参与。

影响

近三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优秀率逐年上升。

目前,北京中考体育改革后的首次现场考试已在各区落下帷幕。这项始于2021年的体育评价改革,在今年实现了第一周期的闭环。近三年来,在体育中考评价的牵引下,校园里的体育氛围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体质也得到了提高,也逐渐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逐年上升,2023年较2021年提高6%以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显示,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近视率将比2022年下降1%。

体育评价改革成为引导孩子走向操场和家长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助推器。

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方案》显示,体育与健康考核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现场考试两部分,总分由40分增加到70分,计入中考总分。其中过程考核40分,现场考试30分,现场考试项目由原来的8选3增加到22选4。

“过程性”是本次体育评价改革最突出的特点。体育评价改革在过程中做了“加法”,增加了分值并延伸到小学;同时,在标准上做了“减法”,落实国家体质健康“好就是满分”,用“健康标准”衡量和评价学生,通过达到满分的目标,引导和鼓励学生和家长树立运动信心、养成锻炼习惯。

“必须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尊重儿童兴趣需求,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公平性,考虑选择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措施

“一校一品”学校不断丰富体育供给。

在课后服务中,校长、班主任、体育老师等老师协同配合,在全校营造体育健康锻炼的氛围;增加每天的运动时间,提高体育器材和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试点,需要根据学校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北京各区、各学校“妙招”频出,不断丰富学校体育供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为了让中小学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北京市教委开展了“情景式”体育课培训。以“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校外锻炼一小时”为基础,开发了晨跑、课间微锻炼、课后服务体能挑战、居家体能锻炼、体检日体能模拟比赛等6个主题的150个微案例,并设置了学校走廊、居家客厅、放学后道路。

同时,北京市多年来一直在开展“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试点。各区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和推广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改进体育课、开展全员竞赛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西城区在中小学开展“跳跃校园”系列跳绳活动,以跳绳等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为突破口,突破场地和空的限制,形成“人人都会跳绳、班级有比赛、家庭共同参与”的运动氛围。海淀区每年开展中小学超级杯和学区联赛,广泛开展足球俱乐部、足球班级联赛、足球嘉年华等多项活动。石景山区在课间推出阳光体育展,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让学生在课间“玩得好”。密云区坚持全日制跑步15年,群跑已成为中小学师生的日常必修课。延庆区持续普及校园足球,40所中小学全部开设足球课程并纳入课后服务,组建班级、年级、校级足球队,实现校园足球普及全覆盖。

“我们不仅是‘一校一品’,甚至努力打造‘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文化。”据东城区教委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东城区每年开展20余项区级阳光体育赛事活动,覆盖全区90%以上学校万余名学生,建立校级、年级、班级联赛机制,开展“班级竞赛、人人竞赛”。

发展

改进体育教学加强家校合作

在北京京源学校的操场上,学生们组成班级方阵,随着音乐表演花式跑操。“跑步是一项有氧运动,课间出汗对中学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调整状态很有帮助,让学生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锻炼。”该校体工队负责人冯学超说。

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既是家长的期望,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社会的期待。北京把体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支点,通过体育健身实现强心、高质量教育。

北京市教委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以竞赛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班级竞赛,组建以班级制为基础的竞赛队伍。今年将实施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和足球课竞赛,同时支持各区开展各具特色的班级竞赛。“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参加比赛,不仅能得到体育锻炼,还能培养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也希望他们能在与同龄人的互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

采访中,记者发现体育锻炼正逐步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大兴区协同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实施“兴娃”“燃卡”“亲子”三大计划,号召全员健身;平谷区推进阳光跑“5公里计划”,成立家庭跑团,开展“小手牵小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下一步,北京市将强化课程落实,在融合创新上下功夫,改进体育教学,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强锻炼实效;拓宽实践平台,指导体育课竞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协调各方面资源,推动体育教育理念和科学运动方法进入家庭,配合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将体育培训机构治理与学校教育改革同向发力,做到不制造焦虑、减轻负担。

新京报记者杨飞飞通讯员薛宇彤

标签: